位置 > 首页 > 句子 >

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30句菁华

日期:2022-12-03 00:00:00

1、形近字、形声字和多义字;

2、查字典。

3、能根据词语的性质、特点、用途和关系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分类。

4、表示含有动物的成语:打草惊蛇 叶公好龙 龙争虎斗 鹤立鸡群

5、句子的概念与类型

6、关联词语的用法

7、仿写句子。

8、积累并运用名言警句、歇后语、对联、谚语等

9、、关于句子的概念与类型:

10、朗读、默读和背诵。

11、体会文章详略的方法及作用。

12、人物描写的外貌描写中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五种描写方法。

13、应用文 请假条(借条、收条和领条)、日记 、留言条、通知、启事、信件(书信、感谢信)、写板报稿、

14、侧重叙事的记叙文。

15、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16、作者是怎么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

17、《匆匆》一课的作者是( ),他在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进而用( )、( )等修辞手法具体描述了时间流逝的( ),告诉我们( )的道理;

18、《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作家( )先生写的,课文按( )顺序介绍了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其中详写的是( ) 、( ) 、( )、( )、( ) 等日子,同时可以看出北京春节的三个高潮是( )、( )、( )。

19、《各具特色的民居》中,先介绍了( )族民居,它的特点是( ),作用是( );再介绍了( )族竹楼,它的特点是 ( ),作用是有利于( ) 。

20、《十六年前的回忆》的作者李星华回忆了她的父亲( )同志生前( ) 、( ) 、( ) 、( )四件事,向我们展示了革命先辈( ) 、( ) 、( )等崇高品质。

21、《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主人公( ) 被著名科学家 ( )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她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的美丽不仅表现为( )美,也不仅表现为( )美,更表现为科学精神美:( ) 、( )、( ) 、( ) 。《千年梦圆在今朝》中,介绍了 ( )事件标志着炎黄子孙千年的( )梦终于成功了。

22、《山中杂记》:本文写了作者在山中所见的许多可爱的动物的生活情景,写出了他们给作者带来的无限乐趣,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3、《长城赞》:本文通过描绘长城起伏奔腾、气势磅礴的雄姿,赞美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抒发了作者浓厚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长城的赞美之情。

24、《白衣天使》:本文是一篇介绍南丁格尔的人物传记,通过讲述南丁格尔为护理学一生创下的伟大功绩,表达了作者对执着坚毅、无私无畏、用爱心和恒心为伤者带去福音的白衣天使的敬佩之情。

25、《琥珀》: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也是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他在科学上的价值。

26、《城市的标识》:本文通过描写树是城市唯一的标识,提醒人们保护我们城市的生态环境,表达了作者对树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27、《我们上路了》:这首诗描绘了我们迈着稚嫩的脚步上路,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靠自己踩出,人生的际遇顺逆交错,但要坚定信念,勇敢地去开辟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28、《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一般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本文的作者是*,是为纪念张思德所作的演讲。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29、学写本文第4小节中的排比句

30、《囚歌》,作者:叶挺


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30句菁华扩展阅读


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30句菁华(扩展1)

——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50句菁华

1、求整数的倒数是把整数看做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2、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分母扩大或者缩小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形式,这种方法简便,但有局限性。

3、用表格方式解决有局限性,数目必须小,例:

4、1 34

5、3 32

6、位置的表示方法: A(列,行)如:A(3,4)表示A点在第三列第四行。

7、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8、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比例里两内项积等于两外项积。

9、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成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有下列几种情况:

10、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 ,叫做约分。

11、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

12、因为零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

13、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即(a+b)+c=a+(b+c) 。

14、乘法分配律:

15、整数加法计算法则:

16、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17、被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

18、错的原因是什么?

19、当符合什么条件时,错误才能变成正确?

20、轴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1、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2、倒数的意义

23、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4、20是25的几分之几? 20÷25=4/5

25、工程问题

26、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7、1的倒数是它本身,因为1×1=1。

28、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29、什么是速度?

30、求常见的百分率,如:达标率、及格率、成活率、发芽率、出勤率等求百分率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31、整数的倒数:找一个整数的倒数,例如12,把12化成分数,即12/1,再把12/1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把原来的分子做分母,原来的分母做分子。则是1/12,12是1/12的倒数。

32、圆的半径由6分米增加到9分米,圆的面积增加了45*方分米。(__)

33、这个月哪项出最多?支出了多少元?

34、百分数化成小数: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数位不够用0补足),同时去掉百分号。

35、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能约分要约成最简分数。

36、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方法:方法与分数的方法相同。

37、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38、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39、分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与整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一致,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统一分数单位。

40、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41、圆是*面内封闭曲线围成的*面图形。

42、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43、周长的变化的规律:半径扩大多少倍直径也扩大多少倍,周长扩大的倍数与半径、直径扩大的倍数相同。

44、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45、百分数的由来: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7/3米,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而后,人们在分数的基础上又以100做基数,发明了百分数。

46、圆的位置是由(__)确定的,圆的大小决定于(__)的长短。

47、3.14(__)π

48、圆沿一条直线滚动时,圆心在一条直线上运动。(__)

49、两个圆的大小一样,它们的半径一定相等。(__)

50、芳芳家的餐桌面是圆形的,她妈妈要给餐桌配一块正方形桌布,量得桌面直径是1.5米,桌子高1.2米,要使正方形桌布的四角刚好接触地面,正方形桌布的对角线应是多少米?


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30句菁华(扩展2)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

1、常见的圆柱圆锥解决问题:

2、正方形判定定理

3、圆锥解析几何定义:圆锥面和一个截它的*面(满足交线为圆)组成的空间几何图形叫圆锥。

4、生活中的圆锥: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圆锥有:沙堆、漏斗、帽子。圆锥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5、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6、比较大小的方法:

7、多位数的写法

8、多位数的大小比较:

9、“万”“亿”作单位的数:

10、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11、按比例分配:

12、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13、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14、判断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关系;

15、判断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关系;反之不成反比例关系。(简说:用乘法,积一定,成反比)

16、圆柱的形成:圆柱是以长方形的一边为轴旋转而得的。

17、以长方形的宽为底面周长,长为高。

18、圆柱的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他们的数值是相等的

19、圆锥的形成:圆锥是以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为轴旋转而得到的。

20、圆锥的高是两个顶点与底面之间的距离,与圆柱不同,圆锥只有一条高

21、圆锥的特征:

22、圆锥的相关计算公式:

23、以前所学的所有数(0除外)都是正数,也就是说正数前面的“+”是可以省略不写的!

24、写法:在所写数的前面加上“—” 练习: 零上 16 摄氏度 零下

25、摄氏度

26、(1)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

27、在圆柱的上下底面周长上任取一点分别为A、B,连接AB(使AB不是圆柱的高),沿着AB将圆柱的侧面剪开,圆柱展开后是一个*行四边形。

28、温馨提示:圆柱的底面是圆形,面不是椭圆。

29、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如果用字母S表示圆柱的侧面积,用C表示底面周长,用h表示高,则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是S=Ch

30、(1)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根据公式:S=πdh直接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31、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

32、一个圆柱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的体积。

33、圆锥是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两部分组成。

34、温馨提示:

35、百分数。

36、统计。

37、直线外一点到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这点到这条直线的垂足之间的长度叫距离。

38、两条*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39、在1、3、5、7、……、1999、2001这个数列中,数字“5”一共出现了多少次?

40、统计表制作步骤:


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30句菁华(扩展3)

——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40句菁华

1、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3、像-16、-500、-3/8、-0.4…这样的数叫做负数。-3/8读作负八分之三。16,200,3/8,6.3…这样的数叫做正数。正数前面可以加“+”号,也可以省去“+”号。+6.3读作正六点三。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5、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6、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底面,周围的面叫做侧面,底面是*面,侧面是曲面。

7、圆柱的体积=圆柱的底面积×高,即V=sh或πr2×。

8、圆锥只有一个底面,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

9、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测量圆锥的高:先把圆锥的底面放*,用一块*板水*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10、比例的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例如:由3:2=6:4可知3×4=2×6;或者由x×1。5=y×1。2可知x:y=1.2:1.5。

11、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数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例如:3:x=4:8,内项乘内项,外项乘外项,则:4x=3×8,解得x=6。

12、正比例和反比例:

13、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4、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15、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负数、比和比例、方程的基础知识。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能进行整数、小数加、减、乘、除的估算,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学过的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16、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表象,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

17、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掌握所学的常见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8、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三部分组成的。

19、(1)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20、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如果用字母S表示圆柱的侧面积,用C表示底面周长,用h表示高,则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是S=Ch

21、容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只是计算容积的数据要从里面测量。

22、在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为轴旋转而成的两个圆锥中,以较短直角边为轴旋转而成的圆锥的体积比较大。

23、百分数。

24、空间与图形。

25、统计。

26、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27、只有一组对边*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28、圆柱的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他们的数值是相等的

29、圆柱的特征:

30、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31、圆锥的特征:

32、圆锥的相关计算公式:

33、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34、比的意义(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35、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6、用比例解决问题:

37、常见的数量关系式:(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

38、2 1

39、1 2

40、摸2个同色球计算方法。


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30句菁华(扩展4)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50句菁华

1、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有真命题和假命题之分。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不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假命题。真命题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的真命题叫定理,它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

2、按定义分类:2.按性质符号分类:

3、各象限点的坐标特点①第一象限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②第二象限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③第三象限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④第四象限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

4、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点①x轴正半轴上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②x轴负半轴上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③y轴正半轴上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④y轴负半轴上的点:横坐

5、表示一个点(或物体)的位置的方法:一是准确恰当地建立*面直角坐标系;二是正确写出物体或某地所在的点的坐标。选择的坐标原点不同,建立的*面直角坐标系也不同,得到的同一个点的坐标也不同。

6、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7、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方程组中未知数的系数特点,确定先消去哪个未知数;②利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把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与另外两个方程分别组成两组,消去同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关于另外两个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③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得两个未知数的值;④将这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较简单的一个方程中,求出第三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原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8、在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中,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的解,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的集合,叫这个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9、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要变号,一个数与多项式相乘时,这个数与括号内各项都要相乘.

10、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11、垂直三要素: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

12、1.2

13、2.2直线*行的条件

14、1.2*面直角坐标系

15、2.2用坐标表示*移

16、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17、几何图形

18、点、线、面、体

19、常见的几何体及其特点

20、棱柱及其有关概念:

21、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

22、数轴: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数0,这个零点叫做原点,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向上为正方向;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以便在数轴上取点。)

23、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24、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25、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26、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27、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中的每个因式分别乘方,然后把所得的幂相乘。即(ab)n=anbn。

28、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 = am÷an(a≠0)。

29、零指数幂的意义: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即:a0=1(a≠0)。

30、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31、系数相乘时,注意符号。

32、相同字母的幂相乘时,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33、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对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34、运算时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35、混合运算中,注意运算顺序,结果有同类项时要合并同类项,从而得到最简结果。

36、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必须做到不重不漏。相乘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即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在未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等于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

37、*方差公式中的a、b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38、*方差公式可以逆用,即:a2-b2=(a+b)(a-b)。

39、*行线的性质:

40、无理数

41、1三角形的边

42、提公因式法. 关键:找出公因式

43、十字相乘(x+p)(x+q)=x2+(p+q)x+pq

44、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s of two unknowns) 。

45、加减消元法:当方程中两个方程的某一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时,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相加或相减来消去这个未知数,从而将二元一次方程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最后求得方程组的解,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46、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可概括为“审、找、列、解、答”五步,即:

47、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48、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已知不等式的解,只要把这个数代入不等式,然后判断不等式是否成立,若成立,就是不等式的解;若不成立,则就不是不等式的解。

49、常见不等式的基本语言的意义:

50、数据收集过程中,调查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30句菁华(扩展5)

——六年级语文的复习计划 50句菁华

1、汉语拼音

2、标点符号

3、突出重点。从学生的角度看,我们要特别注意差生,多帮助他们一点,从而提高及格率。从整个学习内容来看,阅读和作文是重点。在阅读的复习中,词、句、段的理解是重点。在作文复习中,怎样把话写通顺是重点。从学生学习的方式来看,探究性的学习是重点。提出自己需要了解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

4、激励评价,增强自信。

5、提优补差,整体提高。

6、能初步把握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7、听写训练、基本知识穿插在每节课中举行温习。

8、阅读局部的分类要领许多,可以从文章的内容来分,也可以从文章的表达格式上分。

9、进行一些小型的突击性的比赛。

10、根据实际,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于*时的教学中形成,复习只能是一个加强、提升的过程。重点应放在怎样审题,解题的方法上。做每一题时,应帮助学生审清题意。根据阅读兴趣出题的方式来完成。

11、一感一想(练习想象的,想象事实相结合。)

12、阅读:

13、能准确、熟练地拼读音节;

14、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并能运用音序排列,学会音序查字法;

15、认识儿化音;

16、了解笔画、笔顺、偏旁部首等汉字知识。特别时容易写错的笔画、笔顺等,可以参考《十二册语文参考书》后面的附录P310~316;

17、能借助字典,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字义、词义;

18、理解、掌握学过的词语,具有一定的辨析词语的能力,对学过的词语大部分会用;

19、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的好处;

20、学会照样子写句子,能运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21、拓展:在复习时,学习的范畴不能拘泥于原有的知识,而应该有所拓展。可以出现新的语言,新的阅读资料,让学生进行见识和锻炼。

22、基础知识:知识点、解题方法归纳与《复习册》练习同步

23、要求背诵的课文、古诗和每单元练习中的诵读与积累会背会写。

24、能用正确的修改符号修改病句。会背诵默写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及古诗。能按要求完成或改写各种句式:比喻句、拟人句、陈述句、被字句、把字句、缩句、扩句。能正确背诵本册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并能按课文内容填空。

2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的大意。能自主阅读短文,并完成相关的题目。

26、背诵课文及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正确使用标点、读懂标点,感受标点的表达作用。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包括关联词语。

27、对于句式的训练,教师要多让学生见题,达到熟能生巧。

28、加大测评的力度,多考多评。

29、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的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复习内容,要分析好学生的学情。

30、在复习时,可以开展有趣的语文小游戏,调节气氛

31、体现目标性

32、突出方法性

3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复习方法。要求学生基础知识一定要掌握牢固。激发复习兴趣,养成自主复习的习惯和方法。

34、重点抓差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要求优秀学生一对一的帮扶。

35、注重运用。知识的积累最终是为了运用,因此,复习中要创设各种语言情境和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去运用,真正体现学以致用。

36、巧妙的改用和引用名言、俗语、成语。

37、模仿教材中课题的拟题方法(见阅读部分)。

38、想象作文选材原则:情节丰富,生动形象;依托现实,大胆合理。

39、背诵。主要是第十一册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课文,一般是要求背诵课文中重要的部分。默写,只指课本中规定的内容。

40、阅读。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关于阅读的要求,作一些说明:

41、11—12册重点词要正确理解、识记、书写,灵活运用。

42、能选词造句和仿照句子造句,做到完整通顺。

43、能读懂一段话或短文,能根据其内容解释词语、句子的意思及含义,并回答相应的问题。

44、能归纳段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5、章节知识复习做到扎实落实,知识过手,不浮澡,重视能力培养。

46、与各科教师协调工作。

47、能利用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能根据拼音正确地写出已学过的汉字。

48、查字典,会运用部首、音序、数笔画查字法熟练地查字。

49、能够改写句子、修改病句、缩句和扩句;能正确使用一些常用的关联词。

50、积累歇后语、谚语、格言及优美的古诗文,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时,能恰当地引用,增强表达效果。


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30句菁华(扩展6)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50句菁华

1、整数加法计算法则:

2、小数乘法法则:

3、小数乘法意义:

4、0没有倒数和负倒数,一个非0的数除以0在实数范围内无意义。

5、已知A比B多(或少)几分之几,求A的解题方法

6、物*置的相对性

7、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8、比例的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例如:由3:2=6:4可知3×4=2×6;或者由x×1.5=y×1.2可知x:y=1.2:1.5。

9、在*面图上标出物*置的方法:

10、绘制路线图的方法:

11、圆周率表示同一圆内(__)和(__)的倍数关系,它用字母(__)表示,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是(__)。

12、在同一个圆内可以画(__)条直径;如果用圆规画一个直径是10厘米的圆,圆规的两脚间的距离应该是(__)厘米。

13、圆的直径扩大4倍,圆的面积也扩大4倍。(__)

14、一捆电线绕了9圈,每圈直径都是48厘米,这捆电线长多少米?(圆的周长就是绕一圆的长度,有9圈)

15、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最大的正方形的面积=直径×半径

16、小数化百分数时,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面添上百分号;分数化成百分数,可以先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17、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18、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19、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0、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21、百分数化成小数: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数位不够用0补足),同时去掉百分号。

2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结果写为百分数形式。

23、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方法与分数的方法相同。只是结果要写为百分数形式。看百分率前有没有比多或比少的问题;

24、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25、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或者先根据需要进行部分通分。根据算式特点来选择方法。

26、百分数的定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7、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28、浓度问题

29、折扣:商品的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30、用x 和 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那么反比例关系表示为:

31、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3的倍数有:3、6、9、…其中最小的倍数是3 ,没有的倍数。

32、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 ,叫做约分。

33、约分的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通常要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34、被除数 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

35、减法的性质:

36、分数除法应用题:

37、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38、体育比赛中出现两队的分是2:0等,这只是一种记分的形式,不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39、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0、按比例分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一般有两种解题法

41、扇形统计图的意义: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关系,也就是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因此也叫百分比图。

42、常用统计图的优点:

43、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4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45、整数的倒数:找一个整数的倒数,例如12,把12化成分数,即12/1,再把12/1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把原来的分子做分母,原来的分母做分子。则是1/12,12是1/12的倒数。

46、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47、比和比例:比和比例一直是学数学容易弄混的几大问题之一,其实它们之间的问题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比,等同于算式中等号左边的式子,是式子的一种(如:a:b);比例,由至少两个称为比的式子由等号连接而成,且这两个比的比值是相同(如:a:b=c:d)。

48、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49、百分数的由来: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7/3米,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而后,人们在分数的基础上又以100做基数,发明了百分数。

50、“数与形相结合”的思想


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30句菁华(扩展7)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40句菁华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马说》中的五个“也”字:

4、状语后置:

5、省略主语:

6、省略宾语:

7、请划分本文的层次,并概括大意。

8、庄子在《惠子相梁》一文中,通过什么方式来说理的,这样说理有什么好处?

9、文章中鹓鶵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10、开篇点题;

1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12、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3、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4、点明中心,升华中心;

15、熟读课文,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16、“一位胆小怕事的老年人颤巍巍地摆着双手,要想劝阻年轻人别这么干。”句中“颤颤巍巍“是否多余?它有什么作用?

17、文学常识积累。

18、掌握叙事抒情的写作特点,体悟人生奋斗和读书的意义。

19、文章体裁:

20、作品情感:

21、线索法

22、规范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2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4、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25、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

26、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向高处伸展和向远处伸展

27、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28、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29、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30、下见小潭: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31、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词作状语

32、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33、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34、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35、学会观察周围:写作是源于生活的,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之处。所以*时要多观察生活,写作时多做细节描写,才能真正为作文进行润色,让老师能眼前一亮。

36、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37、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请仔细体会下面几句话的含义,并与同学交流看法。

38、作则飞沙走砾: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走,动词使动用法,使……走

39、作则飞沙走砾: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走,动词使动用法,使……走

  《综合性学习》

  (一).《献给母亲的歌》

40、请写出两个有关春天的农谚

  A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B春雨贵如油


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30句菁华(扩展8)

——小学六年级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 40句菁华

1、句子开头的首字母要大写;汉语人名的开头字母要大写;专有名词的开头字母要大写例:Beijing;文章标题开头字母要大写

2、表示动物的量词:只、匹、头、条、峰。一只鸟,一匹马,一头羊、一条鱼、一峰骆驼

3、承接关系:一...就...;首先...然后...;又...;...就...;接着...

4、比喻:说白了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5、反问: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

6、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7、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一起对照。

8、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9、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一般性停顿。

10、问号:表示一个疑问句末尾的停顿和语气。

11、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12、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偷鸡不成--------蚀把米

15、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16、老虎拉车--------谁敢

17、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18、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19、三九天吃冰棍-----寒了心

20、寺里的木鱼--------任人敲打

21、板上订钉--------跑不了

22、竹筒倒豆子--------直来直去

23、竹笋出土--------节节高

24、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25、孔夫子搬家--------净是书

26、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27、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28、瘸子上炕-------一搬一上

29、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30、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31、肯定句:肯定句是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

32、鼻韵母分为前鼻音和后鼻音。前鼻音为:aneninunün后鼻音为:angengingong

33、字母表:

34、隔音符号:以aoe开头的音节紧跟在其它音节后面时,音节的界限容易发生混淆,因此音节间要用隔音符号()隔开。如海鸥hǎiōu

35、音序查字法。如:鼎dǐn,先在“拼音音节索引”中找出音序(D),再查找音节(dǐn)及所对应的页码。

36、他(一边)听音乐,(一边)画画。

37、小明(不仅)学习刻苦,(还)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

38、(只有)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人,(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功。

39、凡卡心想:(与其)在城里受罪,(不如)回乡下爷爷那里。

40、成分残缺;2 搭配不当;3 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4 前后矛盾;5 语序不当;6 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30句菁华(扩展9)

——7年级下册英语重点知识点 30句菁华

1、at the park 在公园

2、take a message for… 为……捎个口信

3、have a good time/have a great time/have fun/enjoy oneself 过得愉快

4、by the pool 在游泳池边

5、on a vacation 在度假

6、in the mountains 在山里

7、tell sb. (not) to do sth. 告诉某人(不要)做某事

8、just right for doing sth. 做某事正合适

9、How’s the weather?

10、It’s cloudy. / It’s sunny. / It’s raining.

11、How’s it going?

12、My family and I are on a vacation in the mountains.

13、条件状语从句

14、have“有”啥用法。

15、in English

16、have a seat

17、look like

18、look at

19、have a look

20、come on

21、help sb. do sth.

22、It’s time for…

23、How old are you? I’m….

24、Welcome to….

25、What’s…plus…? It’s….

26、I think…

27、There is(are)….

28、Goodbye!Bye!

29、名词的单复数和所有格的用法;

30、本单元学过的词汇、短语和句型;


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30句菁华(扩展10)

——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30句菁华

1、注意下列的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2、课文内容把握

3、当涂:当道,当权

4、才略:政治或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5、更:更新。

6、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7、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8、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9、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语是:心远。诗中景物描写突出了宁静闲适的特点。

10、“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尔”指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君“指代诗人自己。

11、“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阔”之大景的神韵。

12、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13、这首写景抒情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的地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14、“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早春,给人以美感,把该句呈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15、诗人为什么说初春的景色“绝胜烟柳满皇都”?

16、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对早春的认识,请你把这一认识运用到所有事物就会得出一个普遍性的道理。

17、李贺在诗中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抒发了报效国家,勇于献身的激情。

18、从本诗中产生的成语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其意思是:形容敌人的气焰嚣张和局势的危急。

19、历代诗评家认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压”字和“开”字用得极佳。请你分别赏析。

20、“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本曲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21、本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22、诗人为什么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3、试谈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饱含哪两层意思?

25、本诗结构:前四句从视觉角度写高原上疾风暴雪的情景,突出气候之奇。中间六句写酷寒中的军营生活。接着四句写军中的情境和差别宴会的场面。最后四句写雪地送别。

26、运用夸张、对偶、拟人描写沙漠,突出边地奇寒和行路难及作者的豪放情怀,惆怅之情的句子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7、通过写将士的苦寒生活,侧面烘托雪大寒冷的句子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28、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9、支点法

30、图画法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 | 句子 | 文案 | 成语 | 文案| 句子| 教学反思 | 教学设计 | 合同范本 | 工作报告 | 活动策划粤icp备200477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