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句子 >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30句菁华

日期:2022-12-03 00:00:00

1、绝对值:(1)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从几何意义上讲,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

2、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在a的n次方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3、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四舍五入遵从精确到哪一位就从这一位的下一位开始,而不是从数字的末尾往前四舍五入。比如:3.5449精确到0.01就是3.54而不是3.55.

4、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

5、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rational number)。

6、有理数减法法则

7、一般的,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8、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9、有理数除法法则

10、接近实际数字,但是与实际数字还是有差别,这个数是一个近似数(approximate number)。

11、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12、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13、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还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equation)。

14、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 withone unknown)。

15、应用:行程问题:s=v×t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时间

16、我们把实物中抽象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geometric figure)。

17、几何体简称为体(solid)。

18、角∠(angle)也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

19、几何图形的投影问题

20、点、线、面、体的概念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由*面和曲成围成一个几何体2、点、线、面和体之间的关系(1)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21、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

22、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23、在有理数的加法中,

24、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是同级运算,则按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计算。如果有括号,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最后算大括号。

25、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26、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7、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28、方程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29、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30、解方程就是求出式方程中等号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30句菁华扩展阅读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30句菁华(扩展1)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40句菁华

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3、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

4、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5、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6、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7、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8、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9、单项式或多项式都是整式。

10、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

11、n个相同因式(或因数)a相乘,记作an,读作a的n次方(幂),其中a为底数,n为指数,an的结果叫做幂。

12、底数相同的幂叫做同底数幂。

1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 = am﹒an。

14、幂的乘方是指几个相同的幂相乘。(am)n表示n个am相乘。

15、幂的乘方运算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m)n =amn。

16、零指数幂的意义: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即:a0=1(a≠0)。

17、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p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即:

18、系数相乘时,注意符号。

19、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结果仍是单项式。

20、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21、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必须做到不重不漏。相乘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即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在未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等于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

22、(a+b)(a—b)=a2—b2,即: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方之差。

23、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后,合并同类项,运算结果是一个多项式或是单项式.

24、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换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25、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和

26、能判别变量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会列列关系式(因变量=自变量与常量的关系)

27、变量中的图象法,注意:(1)横、纵坐标的对象。(2)起点、终点不同表示什么意义(3)图象交点表示什么意义(4)会求*均值。

28、(1)等腰三角形:对称轴,性质

29、尺规作图:(1)作一线段等已知线段(2)作角已知角(3)作线段垂直*分线

30、事件的分类:,会求各种事件的概率

31、注意复习: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科学记数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绝对值。

32、*行公理: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行。简述:*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补充定理: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行。简述: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

3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分线所在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34、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35、*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36、推论:在同一*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行。

37、*行线的性质:

38、*面上不相重合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或________

39、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

40、算术*方根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30句菁华(扩展2)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1、按性质符号分类:

2、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靠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较大。

3、乘方与开方

4、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a,b) 。

5、*面直角坐标系:在*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6、横轴、纵轴、原点:水*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7、坐标:对于*面内任一点P,过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记作P(a,b)。

8、对称点的坐标特点①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②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点,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③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互为相反数。

9、如果两个点的横坐标相同,则过这两点的直线与y轴*行、与x轴垂直;如果两点的纵坐标相同,则过这两点的直线与x轴*行、与y轴垂直。如果点P(2,3)、Q(2,6),这两点横坐标相同,则PQ∥y轴,PQ⊥x轴;如果点P(-1,2)、Q(4,2),这两点纵坐标相同,则PQ∥x轴,PQ⊥y轴。

10、表示一个点(或物体)的位置的方法:一是准确恰当地建立*面直角坐标系;二是正确写出物体或某地所在的点的坐标。选择的坐标原点不同,建立的*面直角坐标系也不同,得到的同一个点的坐标也不同。

11、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后,确定不等式组的解的口诀: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无处找。

12、抽样调查简称抽查,它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要考察的全体对象叫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被抽取的那部分个体组成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这个样本的容量。

13、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14、*移:

15、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

16、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negative number)。

17、人们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number axis)。

18、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19、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20、有理数减法法则

21、有理数乘法法则

22、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23、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24、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可以得出

25、做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以下运算顺序:

26、把一个大于10数表示成a×10n 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使用的是科学计数法。

27、接近实际数字,但是与实际数字还是有差别,这个数是一个近似数(approximate number)。

28、都是数或字母的积的式子叫做单项式(monomial),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29、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coefficient)。

30、几个单项的和叫做多项式(polynomial),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term),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constantly term)。

31、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还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equation)。

32、有些几何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solidfigure)。

33、有些几何图形(如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等)的各部分都在同一*面内,它们是*面图形(planefigure)。

34、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line),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point)。

35、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

36、相反数的几何意义

37、单项式的系数:是指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38、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多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的每一项是否是单项式。每个单项式称项,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就是多项式中次数的次数。多项式的次数是指多项式里次数项的次数,这里ab是次数项,其次数是6;多项式的项是指在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特别注意多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

39、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40、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与字母前面的系数(≠0)无关。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30句菁华(扩展3)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40句菁华

1、相反数

2、*方根

3、乘法

4、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5、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

6、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7、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8、整式不一定是单项式。

9、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m﹒an=am+n。

10、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一起写在积里,作为积的因式。

11、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对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12、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率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m(a+b+c)=ma+mb+mc。

13、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14、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必须做到不重不漏。相乘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即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在未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等于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

15、*方差公式可以逆用,即:a2—b2=(a+b)(a—b)。

16、*行线的性质:两直线*行。(线的*行

17、变量中的图象法,注意:(1)横、纵坐标的对象。(2)起点、终点不同表示什么意义(3)图象交点表示什么意义(4)会求*均值。

18、会判轴对称图形,会根据画对称图形,(或在方格中画)

19、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

20、垂直三要素: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

21、垂线段最短。

22、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23、必然事件:事先就能肯定一定会发生的事件。也就是指该事件每次一定发生,不可能不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是100%(或1)。

24、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

25、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分线。

26、任意三角形都有三条角*分线,并且它们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内心)

27、三角形中最多有1个直角或钝角,最多有3个锐角,最少有2个锐角。

28、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外部。

29、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30、两边及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31、一条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2、一个锐角和一边(直角边或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3、全等图形

34、两个能够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35、全等三角形

36、若Y随X的变化而变化,则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37、能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相关公式①路程=速度×时间②长方形周长=2×(长+宽)③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④本息和=本金+利率×本金×时间。⑤总价=单价×总量。⑥*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38、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减小(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减小)。

39、利用事物的变化规律进行估计(或者估算)。例如:自变量x每增加一定量,因变量y的变化情况;*均每次(年)的变化情况(*均每次的变化量=(尾数—首数)/次数或相差年数)等等;

40、利用图象:首先根据若干个对应组值,作出相应的图象,再在图象上找到对应的点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30句菁华(扩展4)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50句菁华

1、呼吸系统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多种生态系统

4、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5、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以海*面为标准,向上、向下各约10千米。生物种类最多的圈层是岩石圈;不借助任何工具,能在各个圈层生存的生物是细菌和真菌。

6、植物——生产者(能制造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

7、森林生态系统:最稳定的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

8、物镜有高倍镜和低倍镜之分,区别如下:

9、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除癌细胞外,细胞都不能无限制生长,长到一定的体积就要进行分裂,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10、显微镜:

11、科学探究常需要进行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即实验变量是的)。探究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13、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14、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15、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16、传粉和*(课本103)

17、我们吃的大米主要是胚乳,大米不能萌发时因为无胚。

18、命题的方向:本考点主要考查我们对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的认识.常见题型为举个实际生活中现象来让我们判定是哪一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生活造成的影响,并能进行简单地解析.

19、解题思路点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经常了一些结合地理条件,如南、北方的温度明显不同或者山上山下温度差,导致某些生物在两地生长状况不同的试题.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南橘北枳”等.另外要注意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知识进行区别记忆,有时还会出一些判断属于环境以生物的影响还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或适应的例子.如:芦山地震导致部分地区山体滑坡,许多动植物被掩埋死亡.判断这一事例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还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个属于典型的环境影响生物的例子.

20、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21、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课本26页。

22、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23、细胞的分裂的过程。

24、能量在2个营养级上传递效率在10%—20%

25、物质可以循环,能量不可以循环

26、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流入该食物链的总能量

27、萌发时吸水多少看蛋白质多少

28、*卵——卵裂——囊胚——原肠胚

29、检测被标记的氨基酸,一般在有蛋白质的地方都能找到,但最先在核糖体处发现放射性

30、手语是一钟镅裕?揽渴泳踔惺嗪陀镅灾惺?/SPAN>

31、物理诱导:离心,震动,电刺激

32、原核细胞较真核细胞简单细胞内仅具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细胞内具有两种核酸——脱氧核酸和核糖核酸

33、青霉菌产生青霉素青霉素能杀死细菌、放线菌杀不死真菌。

34、将运载体导入受体细胞时运用CaCl2目的是增大细胞壁的通透性

35、分裂间期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线粒体,没有高尔基体和内质网。

36、自养需氧型生物的细胞结构中可能没有叶绿体可能没有线粒体(例如:蓝藻)

37、有丝分裂后期有4个染色体组

38、细胞融合细胞内有4个染色体组

39、生物体内的大量元素:CHONPSKCaMg

40、达尔文认为生命进化是由突变、淘汰、遗传造成的

41、基因分离定律:等位基因的分离

42、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汗液等

43、限制性内切酶大多数在微生物中

44、质粒的复制在宿主细胞内(包括自身细胞内)

45、单克隆抗体是抗体(单一性强灵敏度高)

46、制备单克隆抗体需要两次筛选,筛选杂交瘤细胞,筛选产生单克隆抗体的细胞

47、中枢神经不包含神经中枢

48、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最大的生命系统。

49、反射的类型

50、得出结论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30句菁华(扩展5)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50句菁华

1、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的分解者。

2、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区域内,与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物链积累。

3、放大倍数=,如果目镜上标有10X,物镜上标有40X,则显微镜观察到的物体被放大的倍数是400倍。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

5、矿质元素:一般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有13种.其中大量元素7种N、S、P、Ca、Mg、K(Mg是合成叶绿素所必需的一种矿质元素)巧记:丹留人盖美家。Fe、Mn、B、Zn、Cu、Mo、Cl属于微量元素,巧记:铁门碰醒铜母(驴)。

6、食物链:植物→虫→青蛙→蛇→鹰

7、森林生态系统:最稳定的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8、放大倍数=物镜倍数×三、观察动植物细胞:实验过程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9、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支持、保护

10、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11、生物能进行呼吸

12、显微镜成像的规律: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字母“p”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应是“d”。

13、线粒体:(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把有机物的化学能释放出来,是能量转换器)。

14、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15、食物链书写规则:

16、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适合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17、我们吃的大米主要是胚乳,大米不能萌发时因为无胚。

18、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除癌细胞外,细胞都不能无限制生长,长到一定的体积就要进行分裂,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19、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分裂结束,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遗传物质也是一样的。

20、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四大组织、八大系统

2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22、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23、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24、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25、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26、能量在2个营养级上传递效率在10%—20%

27、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

28、芽中有分生组织,种子萌发时,胚芽发育成幼苗的茎和叶。幼苗形成后,茎、叶、花都是由芽发育而成的。枝条由叶芽发育而成,花由花芽发育而成。

29、植株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氮、磷、钾。

30、合理施肥,多用农家肥。

31、蔗糖不能出入半透膜

32、尿素既能做氮源也能做碳源

33、青霉菌产生青霉素青霉素能杀死细菌、放线菌杀不死真菌。

34、一切感觉产生于大脑皮层

35、皮肤烧伤后第一道防线受损

36、生产赖氨酸时加入少量的高丝氨酸是为了产生一些苏氨酸和甲硫氨酸使黄色短杆菌正常生活

37、植物的个体发育包括种子的形成和萌发(胚胎发育),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胚后发育)

38、生物体内的大量元素:CHONPSKCaMg

39、湿地是由于其特殊的水文及地理特征且具有防洪抗旱和净化水质等特点

40、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汗液等

41、限制性内切酶大多数在微生物中

42、植物培养时加入:蔗糖生长素有机添加物

43、细胞壁决定细菌的致病性

44、适应具有相对性的原因:遗传物质稳定性与环境条件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45、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46、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47、蒸腾作用的意义:

48、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49、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衡。

50、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30句菁华(扩展6)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50句菁华

1、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2、角*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分线上。

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5、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6、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7、*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8、*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9、*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行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1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11、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12、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13、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1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5、运用公式法

16、*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方根。

17、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18、比较法

19、公式法

20、定理1 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1、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2、由坐标找点:例找点B( 3,-2 ) ?

23、关于坐标轴、原点的对称点:

24、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25、正多边形:在*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26、要抓好几个提高数学成绩的必要条件。数*算,数学解题(保证数量和质量),准备错题本,准备一本参考书,遇到难题尽量靠自己去解决而不是直接看答案,再保持勤奋和多动笔练习。

27、因式分解

28、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29、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30、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31、根据题意写出函数解析式:关键找到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等式,既函数解析式。

32、正比列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3、同底数幂的除法

34、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35、分组分解法:

36、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地注重题目所体现的出的思维方法,以形成正确的思维定势。

37、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38、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39、特殊值法:(特殊值淘汰法)有些选择题所涉及的数学命题与字母的取值范围有关;

40、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41、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

4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43、定义不同。2表示方法不同。3、个数不同。4、取值范围不同。

44、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45、通分: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使分子和分母都乘以适当的整式,不改变分式的值,把几个异分母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通分。

46、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均水*)的量:*均数、众数、中位数

47、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48、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49、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50、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30句菁华(扩展7)

——数学知识点 50句菁华

1、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2、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3、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4、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5、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a≠0,那么的倒数是;若ab=1?a、b互为倒数;若ab=—1?a、b互为负倒数。

6、乘方的定义:

7、推论:1)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

8、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9、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10、人们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11、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12、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13、角

14、除法

15、什么是复名数?

16、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

17、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18、做一做中出现的两个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可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

19、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2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21、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2、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2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4、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25、恒等变换:两个数字来相减,互换位置最常见,正负只看其指数,奇数变号偶不变。(a-b)2n+1=-(b-a)2n+1(a-b)2n=(b-a)2n

26、圆中比例线段:遇等积,改等比,横找竖找定相似;不相似,别生气,等线等比来代替,遇等比,改等积,引用射影和圆幂,*行线,转比例,两端各自找联系。

27、二次函数抛物线,选定需要三个点,a的正负开口判,c的大小y轴看,△的符号最简便,x轴上数交点,a、b同号轴左边抛物线*移a不变,顶点牵着图象转,三种形式可变换,配方法作用最关键。

28、(P2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29、概念:两个运动的物体在不同地点同时出发(或者在同一地点而不是同时出发,或者在不同地点又不是同时出发)作同向运动,在后面的行进速度要快些,在前面的行进速度要慢些,在一定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这类应用题就叫做追及问题;

30、解题公式: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

31、圆的定义:*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

32、转换法:当所给命题的充要条件不易判断时,可对命题进行等价装换,例如改用其逆否命题进行判断。

33、四种命题反映出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结合实际问题,理解其关系(尤其是两种等价关系)的产生过程,关于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也可以叙述为:

34、口号等等。集合在数学概念中有好多概念,如集合论: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专门研究集合的理论叫做集合论。康托(Cantor,G、F、P、,1845年—1918年,德国数学家先驱,是集合论的创始者,目前集合论的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现代数学的所有领域。

35、忽视零向量致误

36、错位相减求和项处理不当致误

37、数列中的最值错误

38、集合与逻辑:集合的逻辑与运算(一般出现在高考卷的第一道选择题)、简易逻辑、充要条件

39、不等式:概念与性质、均值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等式(经常出现在大题的选做题里)、不等式的应用

40、同类项及其合并

41、指数

42、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43、直线与*面*行的判定定理:*面外一条直线与此*面内的一条直线*行,则该直线与此*面*行。

44、实数

4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46、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7、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48、矩形判定定理2

49、相交弦定理

50、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30句菁华(扩展8)

——七年级数学上册寒假作业答案 40句菁华

1、解: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2、解:根据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3、B;2、D;3、B;4、D;5、D

4、(1)2;(2)54;(3)13;(4)-9

5、B2、D3、B4、D5、A6、D7、A8、D9、D10、C

6、0,1-1,0,1

7、(1)1(2)-(3)13(4)22、原式=当a=2时,原式=10

8、9±9

9、0

10、±a

11、≥1

12、2实偶次1正数1负

13、21,23,25;18、35m;19、3n+1;325或361.

14、解:(1);(2)

15、(1);(2)x=-1

16、(1)m=6(2)x=-4

17、(1)55.5万人(2)6%(3)6000人

18、两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19、(1)x(2)b(3)a(4)10(5)x(6)y

20、80133m+3(14)(y-x)m+10

21、C2.B3.A4.A5.B6.①,②,④

22、49.后面、上面、左面10.(1)10(2)略11.33

23、C2.B.3.A.4.B5.B.6.①③7.180m8.?3

24、计算:

25、(1)28元(2)星期二,29元(3)亏了1115.5元

26、B2.D3.C4..B5.D6.C7.C8.A9.A10..B11.黄;12.1;

27、8.;14.20;15.7n+8,50;16.7×[3-(-3)?7];17.(1)-0.7;(2)

28、50,1+3+5+7+……+(2n+1)=n2

29、数与字母所有字母的指数和数字字母02、几个单项式的和次数的项的次数

30、不变相乘(a)=a(1)10mnmn9(2)(212)3(3)612(4)x10(5)-a14

31、(1)(6)x1412648xyz(2)?a3nb3m(3)4na2nb3n427

32、4或210、0.5X+3)80%=16.8

33、a=-212、互为倒数13、2.51乘(10的5次方)14、015、不大于4

34、可能性不大。

35、A;2.C;3.B;4.D;C;6.∠α=∠β,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36、b;a

37、1;ab

38、4、9或8、9或9、10

39、D

40、[3,4]=12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30句菁华(扩展9)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

1、常见的圆柱圆锥解决问题:

2、正方形判定定理

3、圆锥解析几何定义:圆锥面和一个截它的*面(满足交线为圆)组成的空间几何图形叫圆锥。

4、生活中的圆锥: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圆锥有:沙堆、漏斗、帽子。圆锥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5、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6、比较大小的方法:

7、多位数的写法

8、多位数的大小比较:

9、“万”“亿”作单位的数:

10、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11、按比例分配:

12、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13、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14、判断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关系;

15、判断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关系;反之不成反比例关系。(简说:用乘法,积一定,成反比)

16、圆柱的形成:圆柱是以长方形的一边为轴旋转而得的。

17、以长方形的宽为底面周长,长为高。

18、圆柱的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他们的数值是相等的

19、圆锥的形成:圆锥是以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为轴旋转而得到的。

20、圆锥的高是两个顶点与底面之间的距离,与圆柱不同,圆锥只有一条高

21、圆锥的特征:

22、圆锥的相关计算公式:

23、以前所学的所有数(0除外)都是正数,也就是说正数前面的“+”是可以省略不写的!

24、写法:在所写数的前面加上“—” 练习: 零上 16 摄氏度 零下

25、摄氏度

26、(1)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

27、在圆柱的上下底面周长上任取一点分别为A、B,连接AB(使AB不是圆柱的高),沿着AB将圆柱的侧面剪开,圆柱展开后是一个*行四边形。

28、温馨提示:圆柱的底面是圆形,面不是椭圆。

29、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如果用字母S表示圆柱的侧面积,用C表示底面周长,用h表示高,则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是S=Ch

30、(1)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根据公式:S=πdh直接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31、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

32、一个圆柱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的体积。

33、圆锥是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两部分组成。

34、温馨提示:

35、百分数。

36、统计。

37、直线外一点到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这点到这条直线的垂足之间的长度叫距离。

38、两条*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39、在1、3、5、7、……、1999、2001这个数列中,数字“5”一共出现了多少次?

40、统计表制作步骤: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30句菁华(扩展10)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 30句菁华

1、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2(1);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

2、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没有小括号,从左往右,依次运算;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

3、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圆)不能够密铺。

4、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5、*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移

6、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7、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8、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9、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0除外),商不变。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 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10、积与因数的关系:

1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几倍。

12、小数除以整数:

13、小数除以小数:

14、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5的数都是5的倍数

15、在*行四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16、三角形和*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高相等,则三角形的底是*行四边形的2倍,*行四边形的底是三角形的一半。

17、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18、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19、4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

20、5□中最大填()时这个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的约数有()

21、已知a=2×2×3×5b=2×5×7,a和b公有的质因数有(),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

22、一个非0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23、大于2的偶数都是合数。()

24、8÷[14-(9.85+1.07)](2.44-1.8)÷0.4×20

25、一段长方体钢材,长1.6米,横截面是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每立方厘米刚重7.8克,这块方钢重多少?

26、一个长方体玻璃缸,从里面量长40厘米,宽25厘米,缸内水深12厘米。把一块石头浸入水中后,水面升到16厘米,求石块的体积。

27、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8、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

29、3232的循环节是32.

30、事件发生的机会(或概率)有大小。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 | 句子 | 文案 | 成语 | 文案| 句子| 教学反思 | 教学设计 | 合同范本 | 工作报告 | 活动策划粤icp备200477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