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句子 >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50句菁华

日期:2022-12-02 00:00:00

1、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选文中“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的原因是[ ]

3、C

4、作者在《桃花源记》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当今和谐社会的认识。(2分)

5、(2分)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6、(参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优美;民主法治,公*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生活富足,人人自得其乐等。(2分)

7、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8、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9、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这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10、作者在第①段描绘了桃花源的美丽景色,从全文来看,这段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1、作者在文中寄托了自己的美好理想,这种美好的理想能从哪些具体的描写中体现出来?

12、文中划曲线的句子表现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13、古往今来,人们对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有不同理解: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桃花夹古津”,似为无意;而谢得枋却说:“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又觉有心。你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14、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划两处)(2分)

15、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为什么?

16、优美的自然环境 跟踪追击辨识贼寇 (2分)

17、陶渊明在此文中不是寄托了社会理想吗?请问我们今天应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18、B 11.D 12.C

19、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豁然开朗

20、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1、怕外人扰乱他们宁静和*的生活。

22、通过渔人所见,着力表现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和*安乐的景象。20、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们本是“避秦时乱”而来,为外界动乱黑暗的世界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23、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4、内容理解。(4分)

2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26、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②这中间非常微妙的情境,我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意思对即可。)

27、示例: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印入眼帘。(情境要合理,描述要生动,否则应酌情扣分。)

28、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9、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30、B(2分)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32、下列各组加粗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3、“略”。

34、(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35、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7、土地*旷,屋舍俨然。

3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9、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目的是什么?

40、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启示?

41、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并解释。

42、假如当时的渔人是一名导游,请你代他拟写一段桃花源的导游词?

43、缘:沿着。

44、异:诧异。

45、交通:交错相通。

46、具:详尽。

47、寻:不久。

48、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49、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50、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50句菁华扩展阅读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50句菁华(扩展1)

——《昆虫记》的阅读题附答案 30句菁华

1、细读文章③⑥⑦段,将下面图示中蟋蟀出世的过程补充完整。 (3分)

2、文章第②段“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产卵良机”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监视”而不用“察看”,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3、《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你从选文中获得了哪些科普知识?(3分)

4、在《蟋蟀》中,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

5、蝉怎样喝水?(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管子,尖利如锥,收藏在胸部的一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吸管*桶孔,就可以了)

6、螳螂凶猛如(饿虎),(残忍)如妖魔,专食(活)的动物。

7、萤火虫生长着(六只)短短的(腿),当雄萤发育成熟,会生出(翅盖),像(甲虫)一样。

8、孔雀蛾是一种(很漂亮)的蛾,它们中(最大)的来自(欧洲),全身披着(红棕色)的绒毛,它们靠吃(杏叶)为生。

9、蟹蛛它(不会织网,只等猎物跑近才去捉,它横着走路)。

10、昆虫记共有(C)A八卷B九卷C十卷D十一卷

11、法布尔被誉为(A)

12、《昆虫记》是(A)国昆虫学家( )的杰作,记录了他对昆虫的观察和回忆。

13、昆虫记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C)A、历史B、社会机制C、社会人生

14、夏天阳光下的歌唱家是(A)。A、蝉B、蟋蟀C、蝈蝈

15、(B)是毛虫的天敌。 A、黑步甲 B、金步甲 C、被管虫

16、蜜蜂在《昆虫记》中被称为(B)。A、勤劳的使者B、不会迷失的精灵

17、试验证明:(B)能直接辨认回家的方向,而(A)凭着对沿途景物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A、蚂蚁B、蜜蜂

18、蝉家族的祸害是蚋。(√)

19、螳螂突出的优点是能够建造十分精美的巢穴。(√)

20、毛虫的毒素之源在它的绒毛中。(×)

21、萤有两个最有意思的特点:一是获取食物的方法,另一个是它尾巴上有灯。(√)

22、萤火虫的俘虏对象主要是蜗牛,捕捉俘虏时,马上把它刺死。(×) 订正:先要给它打一针*。

23、有一种外貌漂亮而内心奸恶的虫子,它的身上穿着金青色的外衣,腹部缠着“青铜”和“黄金”织成的袍子,尾部系着一条蓝色的丝带,它的名字叫金蜂。(√)

24、条纹蜘蛛会自己选择或主动出击捕捉猎物。(×)订正:静静等候猎物。

25、背着小蛛的七个月里,母蛛要随时喂它们吃东西。(×)

26、蝉拥有电报线。(×)订正:园蛛拥有电报线。

27、(法)国著名科学家(法布尔 )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他被誉为(昆虫之父)。我们学过的一篇名为《装满昆虫的口袋 》的课文就是节选自《昆虫记》。

28、条纹蜘蛛的身上有(黄)、(黑)、(银)三色相间的条纹,几乎什么小虫子都爱吃。

29、蟋蟀住宅的特点有(稳固)、(干燥)、(隐蔽) 等。

30、黑蚂蚁是一种既不会抚育儿女也不会出去寻找食物的蚂蚁。(错)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50句菁华(扩展2)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 30句菁华

1、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3分)

2、(3分)(1)以······为异,认为······奇异(2)通“邀”,邀请

3、(3分)这个人一五一十详细地说出了他所知道的外面的情况,(他们)都(对外面百姓的生活)感叹、惋惜。

4、(2分)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

5、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7、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8、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如此美好,那么你理想中的社会王国是什么样的?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的设想。

9、作者在《桃花源记》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当今和谐社会的认识。(2分)

10、“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11、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2、、文中与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3、、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4、语段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桃花源?

15、第3段文字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16、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简要分析。

17、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1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9、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与外人间隔

20、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1、后遂无问津者 15、豁然开朗

22、既表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对这种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3、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24、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25、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26、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与不顺,都可能经历苦难与艰辛,而只有经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27、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28、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产物35、为人不讲信用

29、《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的愿望37、如(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分;(4)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0、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50句菁华(扩展3)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 30句菁华

1、俨然整齐的样子

2、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3、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4、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

5、具答之具:详尽

6、咸来问讯咸:都

7、不复出焉复:再

8、无论魏晋无论:更不必说

9、处处志之志:作标记

10、便扶向路。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12、后遂无问津者。译文: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14、写出本文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1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

16、“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

17、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8、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19、逐段疏通文意。

20、小结

21、提问:“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乃”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效果?推想一下,渔人对桃源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22、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3、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24、讨论探究法 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是: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贯彻这一思想,同时有效地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5、朗读赏析法

26、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7、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了解课文大意。

28、“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

29、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读给全班或本组的同学听;

30、用你的笔画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画好之后,如果学生愿意,就通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50句菁华(扩展4)

——桃花的诗句 50句菁华

1、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

2、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李持正《人月圆·小桃枝上春风早》

3、不寻俗,娇鸾彩凤风流处。——周文质《小桃红·咏桃》

4、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周朴《桃花》

5、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元稹《桃花》

6、桃花三十六陂,鲛宫睡起,娇雷乍转。——吴文英《瑞龙吟·德清清明竞渡》

7、争花不待叶,密缀欲无条。傍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苏轼《桃花》

8、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9、轻寒细雨情何限。秦观《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10、、花砖曾立摘花人,窣破罗裙红似火。元稹《樱桃花》

11、、秀眉霜雪颜桃花,骨青髓绿长美好。李白《山人劝酒》

12、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13、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14、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珍珑。——唐·韩愈《题百叶桃花》

15、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宋·韩元吉《六州歌头·桃花》

16、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袁枚《题桃树》

17、粉里透红的桃花一朵紧挨一朵,挤满了整个枝条,它们像一群漂亮的小泵娘,正在展示自己婀娜多姿的身材。

18、闻啊,窗外的桃花香气多么沁人心脾!它只散发着一股淡淡的幽香,却使我深深的着迷。那一股气息穿透了窗子进入了我的视线。它就像一个奇幻的形体在向我轻轻招手,我也不由自主的走了过去。啊,多么慑人心魄的气息啊,真使人不可自拔的陶醉其中。

19、桃根桃叶终相守,伴殷勤、双宿鸳鸯。——纳兰性德《一丛花·咏并蒂莲》

20、谁家无春酒,何处无春鸟。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顾况《听山鹧鸪》

21、魏帝宫人舞凤楼,隋家天子泛龙舟。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觉桃花逐水流。——顾况《杂曲歌辞·桃花曲》

22、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张旭《桃花溪》

23、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24、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元好问《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

25、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26、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绝句》

27、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宋苏轼《一丛花》

28、芳菲消息到,杏梢红。宋贺铸《小重山》

29、东风吹雨细于尘。宋辛弃疾《浣溪沙》

30、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宋程致道《过红梅阁一首》

3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父歌》

3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33、四面青山是四邻,烟霞成伴草成茵。年年洞口桃花发,不记曾经迷几人。——陆畅《题独孤少府园林》

34、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

35、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元好问《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

36、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周邦彦《瑞龙吟·大石春景》

37、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王禹偁《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

38、笑旧家桃李,东涂西抹,有多少凄凉恨。——辛弃疾《水龙吟·载学士院有之》

39、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珍珑。应知吏侍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韩愈《题百叶桃花》

40、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41、开筵枕德水,辍棹舣仙舟。贝阙桃花浪,龙门竹箭流。当歌凄别曲,对酒泣离忧。还望青门外,空见白云浮。——骆宾王《送郭少府探得忧字》

42、记得别伊时,桃花柳万丝。——纳兰性德《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

43、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绝句漫兴》

44、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符曾《上元竹枝词》

45、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秦观《点绛唇·桃源》

46、为君沉醉又何妨。——秦观《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47、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李存勖《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48、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黄庭坚《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

49、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50、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王禹偁《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50句菁华(扩展5)

——阅读格言 50句菁华

1、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2、读书对于我来说是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孟德斯鸠

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4、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

5、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6、读书不是为着要辩驳,也不是要盲目信从,更不是去找寻谈话的资料,而是要去权衡和思考。

7、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培根

8、把一本书置于一个无知者的手中,就像把一柄剑放在一个顽童手中那样危险。

9、当一个伟大的思想作为一种福音降临这个世界时,它对于受陈规陋习羁绊的大众会成为一种冒犯,而在那些读书不少但学识不深的人看来,却是一桩蠢事。——歌德

10、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11、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玉,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1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丘

13、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14、任何事物都不如习惯那样强有力。

15、没有目标的人永远为有目标的人去努力。

16、*凡的脚步也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

17、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18、出路出路,走出去了,总是会有路的。困难苦难,困在家里就是难。

19、罗斯福总统:当时间的主人,命运的主宰,灵魂的舵手。

20、两点之间未必直线最短,有时迂回曲折能够更快地抵达终点。

21、因为穷人很多,并且穷人没有钱,所以,他们才会在网络上聊天抱怨,消磨时间。

22、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23、勇士搏出惊涛骇流而不沉沦,懦夫在风*浪静也会溺水。

24、目标不是都能达到的,但它可以作为瞄准点。

25、人的一生,没有一味的苦,没有永远的痛;没有迈不过的坎,没有闯不过的关。

26、灵是自我做主的地方!在心灵内,天堂可变为地狱,地狱可变为天堂。——密尔顿

27、没有受过伤的人,才会讥笑别人身上的伤痕! ——莎士比亚

28、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所以有阴影的地方也一定会有阳光。绝望的颜色越是浓厚,在哪里也一定会存在耀眼的希望之光。 《银魂》

29、"True Friendship isn't about being inseparable, it's being separated and nothing changes. 真正的友谊不是形影不离,而是隔得再远,情意却不变!"

30、寂寞,就是你有话说的时候没人听,有人听的时候你却无话可说。 ——七堇年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31、"没有什么忘不了的。 总会在以后的时间忘了你,反正不是心里的男一号,忘了就能忘了。先忘了你的样子,再忘了你说话的声音,,随后忘了你擅长笑,或是喜爱笑,忘了你穿过灯光慢慢由浑浊变清晰,忘了你在我心目中变换反复的样子,忘了你说过的话。 像飞鸟忘记曾经栖息的沼泽,犀牛忘记夏天的味道,失去双腿的人忘记曾经健步如飞,地狱的人忘记天堂多么美好。 都能忘记了。现在不行,以后也可以。如果以后也不可以,我们总有比以后更以后的以后。 那些终将走向自己的未来里,我们可以期待它把一切的记忆都带走。 ——落落 《年华是无效信》"

32、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泰戈尔

33、请你们珍惜身边逗你开心的人,因为逗你开心,他承受着多少句傻子.

34、一个人的命运不是自己想改变就能改变了的,至于理想,只不过是职业好坏的代名词罢了 ——路遥 《*凡的世界》

35、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特别爱那个人。但更多的时候,我们爱的是那个自己想像中的人,或者说,爱上了爱情本身这件事情。更或者说,我们过于美化爱情这件事情了,它远远不如我们想像的美妙,更多的时候,它只是生活中的一件事物,也会渐次消亡。 ——雪小禅

36、无论你有多好,总会有不珍惜你的人;幸好,到了最后,所有不珍惜的人,都会成为过去。 ——张小娴

37、日出照亮大地,读书清醒头脑。

3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39、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40、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

4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42、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

43、书不成诵,无以致思索之功;书不精读,无以得义理之益。

44、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45、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46、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

47、靠组词、造句来提高语文能力是一种舍近求远的可笑做法,没有任何方式可以替代阅读。

48、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庸的困扰。

49、读书时要深思多问。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

50、我不担心读者的阅读耐心。当然这有一个前提:任何一个作家都不必妄想“垄断”所有的读者。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50句菁华(扩展6)

——看云识天气阅读答案 40句菁华

1、第二段中①处应填的词语是( )

2、第二段④处填天气状况是 ,⑤处填天气状况是 。

3、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4、选段介绍了四种云,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请至少写出两点)

5、选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打比方介绍了卷云轻而薄的特点,使说明通俗明白,语言活泼生动

7、分总式

8、文章最后一段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对这句话意思的理解,你同意哪一种?()(3分)

9、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3分)

10、第一段的结构形式是。(3分)

11、第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3分)

12、第二段②处应填的颜色是,③处应填的颜色是。(2分)

13、……是大风雨的征兆中征兆的意思是。(3分)

14、找出文段中阐释希腊士兵染疾死亡的真正原因。(4分)

15、第②段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16、第③段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的共同特点又是什么?

17、第①段中“往往”“常常”能否去掉?为什么?

18、选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列举一例,并具体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19、不能。说明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如此,但也有意外情况出现。(意思对即可)

20、通过学习懂得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21、熟悉讲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2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这8种云的?

23、文段的第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句中的“还”一词怎样理解?

24、结合文中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出现日晕或月晕就意味着有风雨?

25、此题可以各抒己见。不同意则可以根据天气变化无常来说明,看云识天气可以准确的判断天气的情况,而天气预报有时会不准确等。

26、本选的中心句是: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7、本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 总——分——总。并用“‖”标出层次。

28、释加粗的词,并从原文找出与之相呼应的句子。

29、这段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0、文中最后一句的“天气”能否改成“气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为了说明云的形态之多,一连用了多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

32、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33、准确具体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云的各种形态。

34、红色;紫色。

35、因为晕常常出现在卷层云上,而卷层云向前推移就容易形成雨层云,这些晕往往会带来风雨天气。

36、略

37、起限制作用,表明了语言的准确性。

38、⑴本意是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的牌子,这里指各种各样的天气可能出现的标志。⑵预先露出来的迹象。2、⑴生动说明⑵*实说明⑶生动说明3、C4、⑴打比方⑵打比方⑶引用、作诠释⑷摹状貌5、⑴本体:云;喻体:招牌;相似点:都有标志作用⑵本体:卷云;喻体:羽毛、绫纱;相似点:颜色、动态;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喻体能够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6、第四句,语言比较生动,其他的语言较*实。7、⑴一个人在自强自立,必须有丰富的知识。或: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就会像一只没有装东西的空口袋一样,不能自立。⑵略,符合要求即可8、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密切,看云可以识天气。9、总--分--总10、比喻、排比、对比11、生动、形象,既准确又具体。12、准确具体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云的各种形态。13、C14、红色;紫色15、阴雨天气就要到来;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16、征候,先兆17、B18、举例子、作诠释、引用19、A20、略21、装饰、铸器、杀菌、防灾、食用。22、①千亿分之几毫克的银就能净化1千克水;②普通的抗生素仅能杀死6种不同的病原体而含银的抗生素,则能杀死650种以上的病原体。23、银遇到硫化物、砒霜等有毒物质表面很快就会变黑。24、作比较、举例子、列数据、作引用25、士兵的餐具不具有杀菌能力。26、白银是一种可为人类和某些生物食用的金属;举例支撑。27、①大气是包围着地球的气体;②极光是太阳射来的电子流跟电离层中稀薄的气体分子猛烈冲击引起的发光现象。28、①空气越往高处越稀薄(或空气低浓度高);②空气向水*方向流动。29、扩散层;空间(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空气由浓到稀)30、①对流层中温度下高上低,空气对流而成风;②对流层中有大量水蒸气和尘土之类微粒,遇冷而成云、雾、雨、电。31、①调节地球昼夜温差,使之适于人类生存;②为地球抵挡陨石、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

39、参考答案: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或者:看云识天气。

40、参考答案:打比方。(1分)通过打比方,将云比作羽毛、羊群、鱼鳞等具体可感的事物,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云姿态万千的特点。(2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50句菁华(扩展7)

——《卖油翁》阅读答案 30句菁华

1、、翻译下列句子。

2、在文中找出表现陈尧咨傲慢无礼的语句。

3、康肃由“忿然”到“笑而遗之”说明了什么?

4、卖油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5、写出两句勤奋成才的名言警句。________

6、《卖油翁》作者是_______ ,北宋著名______家。唐宋_______ 之一。

7、中说陈尧咨善射,试举两点说明他善射的情形。(4分)

8、“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的正确意思是( )(5分)

9、1).矜:自夸。表现他的骄傲自大,不可一世。

10、陈尧咨:善射,骄傲自满;为人傲慢无礼。

11、(1)当世无双(2)十中八九

12、卖油翁。因为故事的目的是通过卖油翁对酌油的技巧的解释来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

13、不行。“睨”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其它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

14、B 29、A 30、B 31.D 32、D 33、C

15、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及其作用。(3分)

16、答案:示例一借事说理。作用:两文叙述真人真事,从中引申出普遍的规律或道理。这种写法深入浅出,启人心智,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

17、卖油翁一句通俗的话语:“【 】”,揭示了本文要阐述的深刻道理:【 】。(共3分)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上面文段中两个画线的句子。

19、陈康肃是一个骄傲自大,但又知错就改的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

20、翻译下面句子。(4分,每小题2分,译出大意,语句通顺即可)

21、(3分)C

22、D

23、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24、解释下列句子的划线的实词。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6、你读了这篇古文后,懂得了什么道理?

27、①只是 ②怎么 ③于是,就;慢慢地

28、熟能生巧

29、本文给你怎样的启示?

30、他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手熟而已(意思对即可) 狂妄、自负或骄傲自大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50句菁华(扩展8)

——《一课》阅读答案 30句菁华

1、赏析划线句“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3、如果将结尾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喊法兰西万岁好不好?你是怎样理解他呆在那儿话也不说的举动?

4、钟声宣告最后一节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育要代替法语,用这些声音烘托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痛苦和悲愤。

5、不好,此时韩麦尔先生内心无比痛苦,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用无声的描写更能突出他内心的痛苦和悲愤。

6、他的作品真实地表现了自己的生活,充满生命力,字里行间又流露出迪龙的痛苦、挣扎、愤懑和暴戾,令人感到无比沉重。

7、文中的哲学家是怎样教给学生懂得一个深奥的人生哲理的?

8、两个要点:老师是探讨人生奥妙的大哲学家;这个问题简单得任何人都知道答案。

9、(多做好事),――让(美好的心灵)或(善良的品质)占据它。

10、选文从 、 、 三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表现他 的思想感情。(2分)

11、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就脸色惨白?(2分)

12、“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2分)

1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4、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

15、既写出学生们对学校、对家乡、对祖国的依恋,又表达了学生们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愤慨。 (2分)

16、读一读,抄一抄,争取积累下来。

17、(3分)只要举例符合这个观点即可。

18、这段文字选自小说《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国作家_____________。

19、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后为什么会变得“脸色惨白”?

20、语段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方法。

21、因为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阿尔萨斯人民被迫与祖国语言告别,他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感到悲愤与哀痛。(意对即可)

22、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起来。(意对即可)

23、对祖国深切热烈的爱和祖国必胜的信心。(意对即可)

24、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

25、说说小说是怎样安排情节的?

26、从小说情节看,选文属于什么部分?

27、“散学了——你们走吧。”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28、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郑振铎先生?

29、可杀而不可辱的精神气概

30、略(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 | 句子 | 文案 | 成语 | 文案| 句子| 教学反思 | 教学设计 | 合同范本 | 工作报告 | 活动策划粤icp备200477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