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3 00:00:00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古仁人之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3、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5、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迁客骚人
7、(1)居:处、处在
8、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意近即可)
9、提示:观点明确,言之成理,阐述清楚即可。
10、答案:C(2分)
11、答案:B(2分)
12、眼前的景物不同,作者的心情也不同,请根据上面的语段概括作者的心情。
13、(2分)(1)我
14、(3分)B
15、(5分)(1)亦甚雄快(愉快)
16、(2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话,是因为滕子京有所作为而发的感慨。
17、翻译下列语句。
18、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
19、前人之述。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22、【甲】文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4分)
23、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2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景象。)
25、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归依。)
26、答案: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27、(一)写作背景
28、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
29、乙文第①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中的“乐”与范仲淹甲文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30、A
《岳阳楼记》阅读答案 30句菁华扩展阅读
《岳阳楼记》阅读答案 30句菁华(扩展1)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50句菁华
1、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选文中“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的原因是[ ]
3、C
4、作者在《桃花源记》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当今和谐社会的认识。(2分)
5、(2分)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6、(参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优美;民主法治,公*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生活富足,人人自得其乐等。(2分)
7、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8、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9、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这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10、作者在第①段描绘了桃花源的美丽景色,从全文来看,这段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1、作者在文中寄托了自己的美好理想,这种美好的理想能从哪些具体的描写中体现出来?
12、文中划曲线的句子表现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13、古往今来,人们对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有不同理解: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桃花夹古津”,似为无意;而谢得枋却说:“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又觉有心。你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14、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划两处)(2分)
15、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为什么?
16、优美的自然环境 跟踪追击辨识贼寇 (2分)
17、陶渊明在此文中不是寄托了社会理想吗?请问我们今天应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18、B 11.D 12.C
19、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豁然开朗
20、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1、怕外人扰乱他们宁静和*的生活。
22、通过渔人所见,着力表现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和*安乐的景象。20、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们本是“避秦时乱”而来,为外界动乱黑暗的世界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23、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4、内容理解。(4分)
2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26、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②这中间非常微妙的情境,我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意思对即可。)
27、示例: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印入眼帘。(情境要合理,描述要生动,否则应酌情扣分。)
28、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9、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30、B(2分)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32、下列各组加粗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3、“略”。
34、(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35、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7、土地*旷,屋舍俨然。
3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9、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目的是什么?
40、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启示?
41、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并解释。
42、假如当时的渔人是一名导游,请你代他拟写一段桃花源的导游词?
43、缘:沿着。
44、异:诧异。
45、交通:交错相通。
46、具:详尽。
47、寻:不久。
48、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49、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50、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岳阳楼记》阅读答案 30句菁华(扩展2)
——《昆虫记》的阅读题附答案 30句菁华
1、细读文章③⑥⑦段,将下面图示中蟋蟀出世的过程补充完整。 (3分)
2、文章第②段“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产卵良机”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监视”而不用“察看”,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3、《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你从选文中获得了哪些科普知识?(3分)
4、在《蟋蟀》中,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
5、蝉怎样喝水?(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管子,尖利如锥,收藏在胸部的一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吸管*桶孔,就可以了)
6、螳螂凶猛如(饿虎),(残忍)如妖魔,专食(活)的动物。
7、萤火虫生长着(六只)短短的(腿),当雄萤发育成熟,会生出(翅盖),像(甲虫)一样。
8、孔雀蛾是一种(很漂亮)的蛾,它们中(最大)的来自(欧洲),全身披着(红棕色)的绒毛,它们靠吃(杏叶)为生。
9、蟹蛛它(不会织网,只等猎物跑近才去捉,它横着走路)。
10、昆虫记共有(C)A八卷B九卷C十卷D十一卷
11、法布尔被誉为(A)
12、《昆虫记》是(A)国昆虫学家( )的杰作,记录了他对昆虫的观察和回忆。
13、昆虫记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C)A、历史B、社会机制C、社会人生
14、夏天阳光下的歌唱家是(A)。A、蝉B、蟋蟀C、蝈蝈
15、(B)是毛虫的天敌。 A、黑步甲 B、金步甲 C、被管虫
16、蜜蜂在《昆虫记》中被称为(B)。A、勤劳的使者B、不会迷失的精灵
17、试验证明:(B)能直接辨认回家的方向,而(A)凭着对沿途景物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A、蚂蚁B、蜜蜂
18、蝉家族的祸害是蚋。(√)
19、螳螂突出的优点是能够建造十分精美的巢穴。(√)
20、毛虫的毒素之源在它的绒毛中。(×)
21、萤有两个最有意思的特点:一是获取食物的方法,另一个是它尾巴上有灯。(√)
22、萤火虫的俘虏对象主要是蜗牛,捕捉俘虏时,马上把它刺死。(×) 订正:先要给它打一针*。
23、有一种外貌漂亮而内心奸恶的虫子,它的身上穿着金青色的外衣,腹部缠着“青铜”和“黄金”织成的袍子,尾部系着一条蓝色的丝带,它的名字叫金蜂。(√)
24、条纹蜘蛛会自己选择或主动出击捕捉猎物。(×)订正:静静等候猎物。
25、背着小蛛的七个月里,母蛛要随时喂它们吃东西。(×)
26、蝉拥有电报线。(×)订正:园蛛拥有电报线。
27、(法)国著名科学家(法布尔 )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他被誉为(昆虫之父)。我们学过的一篇名为《装满昆虫的口袋 》的课文就是节选自《昆虫记》。
28、条纹蜘蛛的身上有(黄)、(黑)、(银)三色相间的条纹,几乎什么小虫子都爱吃。
29、蟋蟀住宅的特点有(稳固)、(干燥)、(隐蔽) 等。
30、黑蚂蚁是一种既不会抚育儿女也不会出去寻找食物的蚂蚁。(错)
《岳阳楼记》阅读答案 30句菁华(扩展3)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 30句菁华
1、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3分)
2、(3分)(1)以······为异,认为······奇异(2)通“邀”,邀请
3、(3分)这个人一五一十详细地说出了他所知道的外面的情况,(他们)都(对外面百姓的生活)感叹、惋惜。
4、(2分)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
5、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7、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8、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如此美好,那么你理想中的社会王国是什么样的?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的设想。
9、作者在《桃花源记》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当今和谐社会的认识。(2分)
10、“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11、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2、、文中与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3、、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4、语段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桃花源?
15、第3段文字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16、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简要分析。
17、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1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9、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与外人间隔
20、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1、后遂无问津者 15、豁然开朗
22、既表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对这种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3、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24、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25、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26、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与不顺,都可能经历苦难与艰辛,而只有经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27、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28、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产物35、为人不讲信用
29、《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的愿望37、如(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分;(4)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0、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岳阳楼记》阅读答案 30句菁华(扩展4)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30句菁华
1、第①段中闹字用得好,选出下面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2、第①段文字抓住了□□□、□□□、□□□这三个特征描写,是按照从□□→□□→□□的顺序来写的。
3、花儿多 花儿艳 花味甜,树上→花下→地上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5、对下面两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6、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7、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为上面文字甲按原文顺序重新排序:________________。(2分)
9、甲段文字从感觉方面把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按下面要求,从文中摘抄相应的词语填在横线处(每空至少写两个词语)。(4分)
10、甲文春风特有的芳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概括甲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10个字)。(2分)
12、乙段文字写出了北京春天的别样的体会,分别是什么。(4分)
13、1使河冰开裂,冬眠惊醒。2使麦苗返青,山桃鼓苞,帮助人们把粪肥抛洒匀净。
14、在古代诗歌中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鸟,诗人借鸟表达不同的情感色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伤感悲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表达了满怀豪情;“,”表达了喜悦之情。(2分)
15、答案:D(2分)
16、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1分)
17、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3分)
18、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19、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2分)
20、愁和恨本是无形无影的东西,作者却借用巧妙的比喻,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写得生动真切,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1、诗中加点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
22、两首诗都反映了战争的内容,但表达的主旨不同,【甲】诗表达了,【乙】诗表达了。(2分)
23、①“压”字,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巨大的情状,(1分)反映了守城将士处境艰难,(1分)也表现了将士们要浴血奋战、誓死抗敌的决心。(1分)②从云缝李透射出的日光照在将士们的甲衣上,金光闪闪,要人眼目,(1分)说明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1分)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1分)(任答一点即可)
24、对下面两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甲】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前出塞(其六)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亦有限,列国①自有疆。苟能制侵陵②,岂在多杀伤?
【注】①列国:各国。②侵陵:侵略。
A、甲诗中“搔更短”“不胜簪”以特写镜头将忧国、伤时、思家之情浓缩在诗人苍老的形象中。
B、乙诗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指明作战取胜的关键。并用比喻说明凡事击中要害就容易成功的道理。
C、两首诗都写到战争,甲诗写出了在连绵的战火中,久盼家书而不至的急迫心情;乙诗用反问强调了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
D、两首诗都表达了杜甫爱国忧民的情怀,甲诗融情于景,乙诗在记叙中抒情。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D。乙诗以议论取胜,前四句写战斗的关键,要拥有强大的军队,制敌有方,智勇兼施,才能克敌制胜。后四句,诗人提出观点,拥有强大的军队是为了守卫边疆,而不是为了征伐。无论是为制敌而“射马”还是“擒王”,都要以“制侵陵”为限。所以D选项“乙诗在记叙中抒情”说法错误。故选D。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答: 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练习二:
25、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运用清新洗炼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斜风细雨、生机盎然的暮春图景。
B、“先自离怀百不堪”一句,揭示出游子心情,道破他的“离怀”之不堪忍受,点明主题。
C、“樯燕呢喃,梁燕呢喃”两句中,词人用风雨中独自翻飞的燕子比喻漂泊不定、孤独无依的自己。
D、“篝灯强把锦书看”一句中,一个“强”字,可见词人在灯下阅读家书,思念亲人的苦痛矛盾的心情。
27、说说句子的意思。
一路歌声一路笑。( )
A.指大家在路上一边唱着歌,一边笑着。
B.一路上唱著名为“一路笑”的歌曲。
C.一路上笑着叫着“歌声”。
正确答案:A
(甲) A.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B.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C.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D.“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乙)①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②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③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革及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2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望岳》全诗没有“望”字,却句句围绕“望”字着笔,远望、近望、凝望,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情怀。
B.《望岳》颔联中“钟”字,把大自然人格化,它慷慨地把所有的神奇和秀美都集中在泰山身上;而“割”字则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
C.《春望》颔联中“感时”紧承“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伤时局,见花开伤心;“恨别”领起“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怨恨离散,闻鸟鸣惊心。
D.《春望》尾联由国破家亡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的愿望。
29、愁和恨本是无形无影的东西,作者却借用巧妙的比喻,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写得生动真切,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阅读练习三
30、我同意这种看法。(1分)在词人笔下,抽象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1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想象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之深。(2分)
(也可以不同意这种看法,但必须言之有理,可视其答题情况酌情赋分)
阅读练习四:
①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2分)
答:倦梳头,泪先流;(2分)
②下阕虚写,写出了愁苦的哪些特点?(2分)
答:又多又重。(2分)
《岳阳楼记》阅读答案 30句菁华(扩展5)
——《一课》阅读答案 30句菁华
1、赏析划线句“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3、如果将结尾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喊法兰西万岁好不好?你是怎样理解他呆在那儿话也不说的举动?
4、钟声宣告最后一节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育要代替法语,用这些声音烘托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痛苦和悲愤。
5、不好,此时韩麦尔先生内心无比痛苦,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用无声的描写更能突出他内心的痛苦和悲愤。
6、他的作品真实地表现了自己的生活,充满生命力,字里行间又流露出迪龙的痛苦、挣扎、愤懑和暴戾,令人感到无比沉重。
7、文中的哲学家是怎样教给学生懂得一个深奥的人生哲理的?
8、两个要点:老师是探讨人生奥妙的大哲学家;这个问题简单得任何人都知道答案。
9、(多做好事),――让(美好的心灵)或(善良的品质)占据它。
10、选文从 、 、 三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表现他 的思想感情。(2分)
11、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就脸色惨白?(2分)
12、“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2分)
1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4、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
15、既写出学生们对学校、对家乡、对祖国的依恋,又表达了学生们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愤慨。 (2分)
16、读一读,抄一抄,争取积累下来。
17、(3分)只要举例符合这个观点即可。
18、这段文字选自小说《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国作家_____________。
19、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后为什么会变得“脸色惨白”?
20、语段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方法。
21、因为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阿尔萨斯人民被迫与祖国语言告别,他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感到悲愤与哀痛。(意对即可)
22、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起来。(意对即可)
23、对祖国深切热烈的爱和祖国必胜的信心。(意对即可)
24、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
25、说说小说是怎样安排情节的?
26、从小说情节看,选文属于什么部分?
27、“散学了——你们走吧。”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28、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郑振铎先生?
29、可杀而不可辱的精神气概
30、略(言之成理即可)
《岳阳楼记》阅读答案 30句菁华(扩展6)
——世界阅读日宣传口号 30句菁华
1、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一所房子,一本好书可以照亮所有的心。
2、读圣贤开化。
3、书籍是文化的制造工厂,书籍是生命的通行证。
4、读书使人明智,构建和谐社会。
5、书,看!
6、与经典同行,为人生打好基础;与名著作伴,打造美好心灵。
7、书山之高,学海之深,看图书馆就知道了。人类文明就这样站在你面前
8、一个人的读书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一个人的阅读水*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境界
9、每天蒸熟句子不是一件乐事;阅读的美是独一无二的
10、读书是自娱自乐,教书是助人为乐
11、读书就像吃饭,不要偏食,要多样化,发展各种精神酵素
12、"一本书和一页总是相关的"
13、感受文字之美,享受阅读。
14、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
15、人生的全部意义在于对未知事物的无尽探索和更多知识的不断增长。
16、认识人,认识总督,读书看人,读书读书。
17、努力,成绩好,努力,技能高。
18、让我们每个人都沉浸在这本书里,安静而优雅。
19、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书香浮动在校园里。
20、书籍是知识的海洋。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许)
21、书籍是成功的锁,而阅读是打开这把锁的钥匙。
22、读诗百篇,引古人之风。(傅广*)
23、阅读“绿色”书籍是我们的任务,阅读“健康”书籍是我们的责任。"每个人都读一本好书,每个人都读一本好书“我们的口号。(叶青云)
24、书籍是人类的敲门砖。书读得越多,站得越高。(孟桐大桥)
25、运动的能量来自食物,思想的光辉来自书本。(吴)
26、灵魂的悸动和灵魂的触摸。(小芳)
27、爱书,这是智慧的源泉读一本好书就像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更远的世界
28、看故事,看云,看云
29、感受阅读之美,享受写作之乐
30、大肚子吃饭,睁眼学习
阅读名言 60句菁华高三喊楼口号 60句菁华《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50句菁华儿童阅读标语 50句菁华公寓楼管理制度 50句菁华阅读的名言 50句菁华阅读名言 50句菁华高三喊楼口号 50句菁华小石潭记原文 40句菁华择天记经典句子 40句菁华昆虫记的好词好句 40句菁华江楼夕望,江楼夕望崔湜,江楼夕望的意思,江楼夕望赏析 -诗词大全 40句菁华清明节记英烈寄语 40句菁华看云识天气阅读答案 40句菁华黄鹤楼诗句 40句菁华《老友记》经典的对白 30句菁华《卖油翁》阅读答案 30句菁华《昆虫记》的阅读题附答案 30句菁华《择天记》经典语录 30句菁华《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30句菁华《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30句菁华《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30句菁华《桃花源记》阅读理解 30句菁华《一课》阅读答案 30句菁华《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30句菁华《昆虫记》好词好句 30句菁华世界阅读日宣传口号 30句菁华个人人生格言阅读 30句菁华关于阅读的唯美短句 30句菁华
励志学习口号 100句菁华下雨降温了关心的句子 60句菁华国庆节给客户祝福语 60句菁华姐姐结婚祝福语简短 60句菁华母亲节送妈妈的祝福语 60句菁华百日誓师的口号 60句菁华简短的qq幸福的签名 60句菁华祝好心情的早安问候语语录集锦 50句菁华假期朋友圈文案 50句菁华关于感慨人生的句子 50句菁华关爱特殊儿童的句子 50句菁华员工处罚管理制度 50句菁华形容雨天的伤感句子 50句菁华教学经典语录 50句菁华暖心春节祝福语 50句菁华最扎心情感高质量的文案 50句菁华男抖音网名霸气 50句菁华祝元旦快乐的祝福语QQ 50句菁华
给家人的腊八节祝福语短信 50句菁华老婆生日祝福语暖心 50句菁华说到心坎上的句子 50句菁华通用企业口号 50句菁华高考加油文艺句子 50句菁华2022清明悼念亲人句子文案推荐 40句菁华企业文化精神振奋人心口号 40句菁华企业创新的标语 40句菁华企业文化理念的标语 40句菁华体现安全的标语 40句菁华描写立夏风景唯美句子 40句菁华母亲节给孩子的寄语 40句菁华祝贺金婚的祝福语 40句菁华给小朋友的生日祝福语简短 40句菁华给长辈的除夕简短祝福语 40句菁华英语心情语录 40句菁华2020年有关企业口号大汇总 30句菁华2021幼儿园教师节祝福语大全 30句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