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句子 >

中庸原文 40句菁华

日期:2022-12-03 00:00:00

1、不睹:指看不到的地方。

2、发:发动,显现。

3、达道:通途,通达之路,即共同之道、普遍的原则。

4、育:发育成长,生生不息。

5、知:通“智”。过:超过限度。

6、期(jī)月:满一月,整月。

7、回:指颜回,孔子的弟子,字子渊。

8、抑:抑或,还是,疑问语气。而:即“尔”,你。

9、报:报复。无道:蛮横无理。

10、不变塞:不改变穷困时的志向。塞,穷困。

11、遁世:退世隐居。见知:被人知晓。

12、费:广大。隐:细微。

13、远:远离。

14、丘未能一焉:我一件也没有做到。丘,孔子的名。此夫子自称。

15、慥(zào)慥:忠厚老实的样子。

16、行险:冒险。徼幸:贪求非分的东西。

17、好合:和睦。鼓:弹奏。

18、微之显:鬼神之事本是隐微的,但又是显现于万物的。

19、诚:真实无妄。掩:遮掩,掩盖。

20、文王:指周文王,姓姬,名昌,周武王即位时追谥为“文”。

21、作:这里指创业。述:指继承。

22、春秋:这里指春秋两季祭祀祖先的时节。

23、序爵:按爵位高低排序。

24、布:布列,记录。方策:古时书写用的简牍。

25、朝聘:古时诸侯见天子之礼。每年一见为小聘,三年一见大聘,五年一见为朝聘。

26、跲(jiá):绊倒,引申为不顺畅。

27、妖孽:妖怪,即不祥的凶兆。

28、成己:自我完善。

29、不显:据朱熹注:不显犹言岂不显也。一说“不”通“丕”,“不显”即“大显”。

30、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缪:通“谬”,谬误。

31、宪章:遵从,效法。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

32、错行:交错运行。

33、齐庄中正:整齐、庄重、中庸、正直。

34、文理密查:文字条理周密而明辨。

35、蛮貊(mò):*北貊,古代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之称。

36、队:通“坠”。

37、经:理出头绪加以分别。纶:排列同类加以综合。经纶:本意为整理丝线,引申为治理。

38、肫(zhūn)肫:诚恳的样子。

39、鈇(fū)钺(yuè):古时军中用于行刑的斧子,又称“斧钺”。

40、百辟(bì):众多诸侯。刑:通“型”,效法。


中庸原文 40句菁华扩展阅读


中庸原文 40句菁华(扩展1)

——中庸名句 40句菁华

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2、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3、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4、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5、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6、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7、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

8、书者,述也,以载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

9、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

10、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11、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12、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13、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14、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15、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16、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7、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18、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19、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20、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21、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22、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23、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24、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25、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

26、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27、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28、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29、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30、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31、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32、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33、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34、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35、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36、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37、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38、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39、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40、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中庸原文 40句菁华(扩展2)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 40句菁华

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2、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3、止于:处在。

4、齐其家:将自己家庭或家族的事务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的意思。

5、修其身:锻造、修炼自己的品行和人格。

6、格物:研究、认识世间万物。

7、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全部都是之意。本:本源、根本。

8、末:与“本”相对,末节之意。

9、闲居:单独在家中,独处。

10、润身:修炼自己。

11、琢、磨:雕琢打磨玉石。这里用来比喻研究学问,修养品德。

12、《诗》:此指《诗经·周颂·烈文》。

13、乐其乐:安享他的快乐。

14、此以:所以。没世:过世之意。没,通“殁”。

15、《大甲》:即《太甲》,是《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16、顾:顾念之意。諟(shì):此。明命:坦荡正义的禀性。

17、《帝典》:即《尧典》,是《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18、畿(jī):指都城和周边地区。

19、《诗》此指《诗经·小雅·绵蛮》。

20、犹人:和别人一样。

21、哀矜:同情怜悯之意。

22、贪戾:贪婪暴戾。

23、机:古代弓箭上的机关,这里指的是关键。

24、桀纣:桀:夏代的最后一位君主,残暴至极。纣:商代的最后一位君主。两人与尧舜相对,是古代暴君的代表。

25、诸:“之于”的合音词。指具有这些善德。

26、宜兄宜弟:是尊敬兄长、爱护兄弟之意。

27、《诗》:此指《诗经·曾风·鸬鸠》。

28、正:匡正,教正。四国:四方各国。

29、僇(lù):杀戮之意。

30、峻:大。不易:不易保有。

31、争民:民众互相争斗之意。施夺:抢夺财富。

32、常:恒常留驻一方。

33、违:阻碍之意。俾(bǐ):使得。

34、迸:驱逐之意。四夷:东南西北各方之夷。夷是古代东方的百姓。

35、退:黜退。

36、好(hào)人之所恶(wù):喜好众人所厌恶的。

37、食:享用。

38、孟献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蔑。

39、百乘之家:家中有一百辆车,是古代的大家族,通常是有封地的诸侯王。

40、盗臣:指盗窃公家财物的家臣。


中庸原文 40句菁华(扩展3)

——中庸短句 30句菁华

1、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2、书者,述也,以载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

3、君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4、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5、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6、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7、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8、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9、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10、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11、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1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出处。

13、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14、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15、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16、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1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18、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

19、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20、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21、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22、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23、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24、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5、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26、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27、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28、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29、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原文 40句菁华(扩展4)

——劝学原文及翻译 40句菁华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3、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4、但:只,仅。

5、及:到了…的时候。

6、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7、孰若:谁比的上;谁像(我)。孰:谁,若:像。

8、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9、何:为什么。

10、即:就。

11、乎:啊。表感叹语气。

12、见事:认清事物

13、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14、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15、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16、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17、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18、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19、以:介词,用。

20、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单独翻译为从事。

21、及:到了……的时候。

22、过:到。

23、寻阳: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24、乃:才。

25、始:方才。

26、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27、秋声:秋时西风作,草木凋零,多肃杀之声。

28、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29、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30、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31、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2、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33、参 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4、致 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35、寄托 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6、之

37、假

38、绝:横渡。

39、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40、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


中庸原文 40句菁华(扩展5)

——逍遥游课文原文 40句菁华

1、逍遥游:没有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逍遥,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

2、垂天:天边。一说遮天。垂,通"陲",边际。

3、志怪:记述怪异的故事。志,记载。

4、抟(tuán):盘旋上升。扶摇:旋风。

5、野马:云雾之气变化腾涌成野马的样子。

6、尘埃:空中游尘。

7、其: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

8、负:承载。

9、则风斯在下矣:风就在大鹏的下面(说明风有九万里深厚)。

10、夭(yāo):挫折。阏(è):阻碍。

11、抢:撞到,碰到。一作"枪"。榆枋(fāng):泛指树木。榆,榆树。枋,檀木。

12、适:去,往。莽(mǎng)苍:草色苍莽的郊野。

13、犹:还是。果然:饱足的样子。

14、宿:隔夜,头一夜。舂(chōng)粮:把谷物的壳捣掉,指准备粮食。

15、悲:可悲。

16、修:长。

17、绝云气:穿越云气。绝,超越。

18、至:极致。

19、而:通"能",能力。

20、举:全。誉:赞美。劝:勉励,奋发。

21、非:非难,指责。沮:沮丧。

22、内:主观。外:客观。分:分际。

23、虽然:即便如此。虽,即使。

24、旬有(yòu)五日:十五天。旬,十天。有,通"又"。

25、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变",变化。与"正"相对。"正"为本根,"辩"为派生。

26、无名:不求名望。"至人无己"是庄子体悟的最高人格境界;"神人无功"是庄子无治主义政治观的表达;"圣人无名"是庄子扬弃功名、去除外物束缚的人生追求。

27、归休乎君:"君归休乎"的倒装,君主您还是回去吧。

28、肩吾、连叔:都为庄子笔下的虚构的体道之士。《庄子》一书,此类人物很多,即使是史上确有其人的,也是一副"道家"腔调、"道家"风格,甚至孔子有时也不例外。

29、大而无当:宏达而不适当。无当,不切实际。

30、往而不反:一往无前而不回头。

31、淖(chuò)约:柔美的姿态。 处子:处女。

32、时:通"是",这。女:通"汝",你。

33、孰:谁,指神人。弊弊:劳神苦思的样子。

34、物:事,指世俗事务。

35、资章甫:贩卖衣帽。资,买卖。章,冠、帽。甫,衣服。适诸越:到越国去。适,往。

36、汾(fén)水之阳:汾河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37、裂地:划拨出一块土地。封:封赏。

38、蓬之心:即蓬心,心有茅塞,比喻不能通达,见识肤浅。蓬,一种茎叶不直的草。

39、樗(chū):一种木质低劣的乔木。

40、彷(páng)徨(huáng):游逸自得。无为:随意,悠然。


中庸原文 40句菁华(扩展6)

——中庸里的诗句 30句菁华

1、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

2、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4、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5、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6、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7、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8、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9、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10、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

11、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12、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13、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14、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5、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16、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17、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18、从事于斯,无少间断,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

19、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2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21、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22、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23、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24、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25、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26、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27、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28、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29、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30、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中庸原文 40句菁华(扩展7)

——中庸名句经典语录 30句菁华

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3、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4、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5、君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6、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7、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8、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9、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0、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11、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12、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13、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1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是故君子必诚其意。

15、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16、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之三窍。

17、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8、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19、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20、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21、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22、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2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24、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25、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26、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27、书者,述也,以载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

28、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29、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

30、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 | 句子 | 文案 | 成语 | 文案| 句子| 教学反思 | 教学设计 | 合同范本 | 工作报告 | 活动策划粤icp备20047785号-1